一千三百多年的回響—— 韓小蕙:說初唐侍御史王義方
中國江蘇,淮安漣水。
2018年,在這座蘇北古城里,曾發生過一件感天動地的事情:郁郁夏風中,馨馨菜香里,兩撥初次相見的人群,滾燙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,互相說著江淮話和海南話,久久不舍得分開。聞訊趕來的人越聚越多,有的綻開燦爛的笑容,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視,如同聽著天方夜譚……
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?!比欢?,在這里的“少小”可不是離家幾十年,今天,“回來了”的這一支尋親隊伍,路程之漫長,跨越兩千多公里;時間之綿長,得從唐初開始計算,于今已1300多年了!
也就是說,這1300多年,對于這兩群人來說,完全是“日日思君不見君”的渺渺空白。再明白一點說,這兩群人,都是黃皮膚、黑頭發、紅臉膛,說話的腔調卻完全不同;一南(海南)一北(江蘇)的他們,擁有一位共同的先祖。
這位老祖,一直在他們兩個家族的牌位上,高居在頂端。他叫王義方,初唐人士,是唐高宗時期的侍御史。他一生為人和善,為官剛直清正,勤勉做事,其功至偉,在《資治通鑒》、國史、方志、筆記中均有記載,《舊唐書》和《新唐書》中都有他的傳記,居古今淮安名人之列。而我在了解了王義方的歷史功績之后,腦洞大開,竟然想道:古往今來,中華民族涌現出的先圣巨擘和英雄豪杰太多了,以至于人們掛在嘴邊的,都是屈原、孔孟、范仲淹、王安石、蘇東坡、辛棄疾、岳飛、文天祥……這些一等一的人物。然而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,從來都是由英雄人物和普通大眾共同推動的。這個架構仿佛是浩瀚無邊的宇宙,有億萬乃至無數顆大大小小的星辰在閃耀。大星容易被人看見和記住,而數量更多得多的中小星辰,則是宇宙天體的骨骼、筋絡和血肉。有些歷史人物,他們的聲名雖然沒有一等一的英雄顯赫,但若沒有了他們的支撐,歷史也就失去了骨血。所以,這些聲名并沒有那么顯赫的歷史人物,也攜帶著高貴的民族基因,需要我們挖掘、整理、銘記和學習。
王義方是誰?
歷史評價,王義方官銜不高,卻以忠誠仁義的美德榮登正史大堂。
可惜的是,迄今知道王義方事跡的人不多。
歷史有機遇一說,人生也有機遇一說。
王義方(615年—669年)在世的55年,是唐初李淵、李世民、李治祖孫治下的三朝,相比較許多昏庸和荒淫帝王,這3位皇帝還算聽得進諫言,也還有肚量招攬人才,任用賢臣與清官。故此,唐初施政還是比較開明的,社會風氣和政風也還清朗。雖然前朝留下的門閥制遺毒尚多,下層貧寒人士還是很難擢升進入上層,但讀書入仕的通道畢竟還開著,于是社會上讀書的風氣還在?!暗厥菰运砂?,家貧子讀書”,這是下層有識人家的共識與踐行,也是他們個人和家族苦苦追求的出路。
王義方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由讀書入仕的小官。但很不幸,王義方在幼年時期父親就病亡了;他又很幸運,有一位識文斷字且深明大義的母親,不僅一直支持他勤奮讀書,還諄諄教導他學做一個正直的君子,將來為國家和百姓造福。
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下,王義方飽讀詩書,通學五經,才華超群,后入仕,任晉王府參軍,值弘文館、太子校書等職。他的官階雖然不高,但做官態度端正,不隨波逐流,不阿諛奉承,不結黨營私,不蠅營狗茍,待人處事都有自己堅持的原則,敢于特立獨行。這種卓然不群的清流姿態,雖不免受到奸佞小人的忌恨和排擠,但也漸漸傳開了,得到朝中一些清官賢相的器重。自古以來,為官清廉與否,也都在老百姓的口碑上。
王義方的名聲竟然傳到大名鼎鼎的賢相魏征耳朵里。經過進一步考察,魏征很欣賞他的人品、德行與才干,“愛其材也”,決定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。這對寒門出身的小官吏王義方來說,不啻天大的喜事,從此他就可以攀上高枝,堂而皇之地步入廟堂了。但誰也沒想到,對這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親事,王義方竟然拒絕了,他想的是憑自己的業績逐級上升,絕不趨炎附勢,以至于器重和喜愛他的魏征“每恨太直”。
然而,事情又發生了誰也沒想到的反轉,魏征去世了,等喪事一辦完,王義方便主動上門去求婚,并迎娶了這位魏家侄女。有朋友不贊成他的做法,認為人品追求上再君子,也要在現實中求生存,王義方卻絲毫不后悔,表明自己不愿附勢當紅的權相,卻又一直存有知恩圖報之心。這樣高潔自愛的美德,一直流傳到今天,被漣水的鄉親們贊頌。
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要義,即立身立德,先做君子,然后才是做官、做事。歷代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豪杰人物,從童子時起就接受孔孟思想的雨露春風,把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當作立身之本,紛紛立志要像圣人一樣為民造福,至集大成者,即范公仲淹的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,乃至后世的“天下為公”。王義方也行走在這個清官賢臣的隊列中,還在他幼年跟著母親牙牙學語時,童年隨從母親灑掃庭除時,少年幫助母親飼雞喂鴨時,青年聽從母親教誨發奮讀書時,就樹立起了“從清流、仇奸佞”的是非觀,立下了將來為國家效力、為百姓造福的大志向。他的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,他的血脈里奔涌著坦坦蕩蕩的君子熱血,他一直要求自己用克己復禮的君子標準為人處事,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,這是為人為官的最高境界了。
青史里還流傳著王義方的兩個“讓馬”故事。第一次讓馬時他年方22歲,在去往京城的趕考路上。一天正匆匆趕路時,忽見一人已是疲憊至極,但仍跌跌撞撞地掙扎著往前走。上去詢問,原來那人是潁上縣令的兒子,因父親病重即將離世,急急忙忙要趕回家去見父親一面,家貧無馬可騎,只能徒步趕路,日夜兼程。王義方聽此說,知道是遇見了清官之子,感動的同時動了惻隱之心,便將自己的馬讓與他,也沒告訴自己姓甚名誰,就轉身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。
第二次讓馬,發生在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,王義方被貶海南之時,刑部尚書張亮的侄子張皎被貶崖州(今海南??冢?,生活無著,暴病身亡,臨終前請求王義方,將來若有回歸內陸的一天,能否將自己的棺木送回老家,同時送回自己的孤兒寡妻,不致使他們流落邊遠的瓊地。王義方當即應允。翌年,王義方被調任洹水(今河北魏縣西南)任縣丞,果然信守承諾,安排仆役帶上了張皎的棺木及妻兒,并把坐騎讓與孤苦無依的母子,自己則帶領著家人步行。一千多年前的海南,乃野蠻荒僻之地,山高林密,怪石險峰,且毒蟲遍地,野獸出沒,很多地方連路都沒有,連馬都畏葸不前,其艱難可想而知。家仆心生抱怨,但見艱難行走在隊伍中的王義方,也就無話可說了,并暗暗佩服自家老爺,拿他做榜樣給自己鼓勁。一行人克服千難萬險,終于走出了千山萬嶺,回到了內陸。王義方跺了跺腳下堅實的黃土地,臉上綻出微笑,把張皎棺木送到故土安葬,又將其妻兒送回故鄉,一切安頓妥當后,才走上自己的赴任之路。
海南儒學教育第一人
被貶海南,是王義方一生中第一次被貶,不是他的錯,而是無辜受上面官員的株連,被貶到儋州吉安縣任縣丞。唐代的縣丞相當于現在的副縣長,級別八品,?只能處理一些瑣碎的公務,如負責糧馬、?稅收等工作,?沒有實權,?被同僚看不起,如果遇到縣令的排擠,?其工作就會更加困難。唐時的海南仿佛是一個遠在天邊的地方,荒蠻未開發,民眾未開蒙,所以皇帝特別愛將有罪官員貶到那里,以示懲戒。據不完全統計,僅有唐一朝,先后就有李靈夔、李茂等5位李氏宗室和韓瑗、韋方質等14位宰相,被貶去海南。朝官中被貶去的就更多了,王義方是朝官貶瓊的第一人。
說來,這是他們人生最凄苦的日子,從風和日麗、豐衣足食的中原和江南,被貶謫到瘴氣與毒蟲遍地的“天邊”,這些貶官的灰暗心情可想而知,有的人從此就頹廢了,或寄情山水混日子,或借酒一澆心中塊壘,或整日罵罵咧咧拍桌子打板凳……
王義方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進取態度。民眾不是沒有文化,懵懂未開蒙嗎?不是被稱為不知禮儀的“南蠻”嗎?沒關系,他不顧一路風塵仆仆,放下行裝之后,稍加安頓,就開始興學辦班了:首先召集各峒首領也即族長們,讓他們挑選可教育子弟,送來班上授學。從最基礎的識字開始,王義方親自授課,講祭拜先圣先師的禮儀,講老少尊卑的秩序,講天地仁義的善德,講明白道理的經學,還傳授輕歌短笛合奏的音樂……其中的艱難與辛苦、詭譎與傳奇,曾被后人如此描述:
唐前御史王義方黜萊州司戶參軍,去官歸魏州,以講授為業。時鄉人郭無為頗有術,教義方使野狐。義方雖能呼得之,不伏使,卻被群狐競來惱,每擲瓦甓以擊義方?;蛘b讀,即裂碎其書。聞空中有聲云:“有何神術,而欲使我乎?”義方竟不能禁止,無何而卒。(《朝野僉載》)
這一段描述之生動,令我遐想不已。雖然這段傳奇記載的事還不是在海南,而是王義方在中原大地授課時的情景。在“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的中原授課,尚且如此之難,何況未開化的瓊地?按我的理解,所謂“野狐”的作亂,其實很可能是頑童們的搗蛋,那些未經教育的野小子們刁頑蠻橫慣了,趴上墻頭看著屋內授課的同伴中,偏偏沒有自己,百爪撓心,才故意扔個石子搗個亂。
就這樣,王義方在被貶儋州吉安的3年時間里,首開海南教育之先河,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“天邊”的荒蕪土地上。種子破土而出,小苗茁壯成長,代代、年年、歲歲,終至于連綿不息,成為沃土良田,收獲了綿綿瓜瓞,椰風蕉月,面對大南海,四季飄芳香。
不抱怨,不氣餒,不沮喪,不放棄,處江湖之遠,仍積極進取,以一己之力推動瓊地民心的進步,王義方被稱為“海南儒學教育第一人”。長長的3年,又是短短的3年,竟然做出如此的偉業,山山嶺嶺為之高聳,江河湖海為之揚波。
王義方離開海南時,沒有遺憾,倒是平添了不舍。左右權衡,他做出一個影響了千秋的決定:帶著大兒子王承候回歸內陸,把小兒子王承休留給了海南的父老鄉親……
漣水大地上
讓我們回到漣水。
過去在江蘇,置身于淮安地區的漣水,不算富庶的縣域。這個因漣河而得名的小縣,比起蘇州、無錫、揚州、昆山,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弟。但它的地理位置特殊,恰在南北分界線上,既教化于陽剛的豪邁北風,又被陰柔的南雨所溫婉哺育。它歷史悠久,早在漢代就設縣,名淮浦;它人文薈萃,自古就有“智慧之鄉”的美名,走出了諸多名人,如東漢廣陵太守陳元龍、南朝宋文學家鮑照,還有比王義方稍晚的唐代清官徐有功,清代的古文家、詩人魯一同。至現當代,有小說《紅日》的作者吳強,還有從放豬娃成長為大作家的傳奇人物陳登科等。
古代漣水的文人中,最有名的是鮑照(414年—466年),這位比王義方早200多年的大詩人,在中國文學史、詩歌史上,恐怕是被嚴重低估了的一位。后人只知李白的《將進酒》,人人一張口都會吟“君不見,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。君不見,高堂明鏡悲白發,朝如青絲暮成雪……”但沒幾人知道這“君不見”句式,其實是鮑照的獨創,他寫的《擬行路難》:“君不見河邊草,冬時枯死春滿道。君不見城上日,今暝沒盡去,明朝復更出?!毖笱鬄?,一口氣18首“君不見”,讀來直抵肺腑,令人禁不住一詠三嘆,以至于詩仙李白也不改制式地“君不見”起來。李白還從鮑照處學習了不少別的東西,以至于杜甫有詩評之曰:“清新庾開府,俊逸鮑參軍”,就是說白詩的“清新”來自庾開府(庾信),“俊逸”則承自鮑參軍(鮑照)。這位鮑照也是平民出身,給人做幕僚,費盡心力,窮其一生,最終算是進入了士大夫階層。鮑照曾是貧賤的漣水農人,早年從事過農耕,但志向遠大,喜愛讀書,后終于被譽為“元嘉三大家”之一,他的成功之路對于當地人的讀書入仕風氣,起到了活生生的榜樣示范作用,恐怕在幼年的王義方內心中,也如啟明星一樣閃閃放光。
在漣水大地上閃過身影的,還有諸多歷史名人,比如盛唐邊塞詩人高適曾在這里流連,并留下一首《漣上題樊氏亭》,其中“自說宦游來,因之居住偏。煮鹽滄海曲,種稻長淮邊。四時常晏如,百口無饑年。菱芋藩籬下,漁樵耳目前”,把當年的淮安描寫得如在眼前一般。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曾在這里揮毫,以至于今天漣水博物館大門上的兩塊館名牌匾字“漣水博物館”“漣水保衛戰紀念館”,就集自米芾的書法。黑底金色字,雖未署名,但一見其端肅沉雄氣象,就知絕對是出自古人手筆。那是他們那一代代官吏的基本功,從童稚時期就已開始用功,蘸著清風朗月和云卷云舒,刻苦練就的。
漣水縣博物館令我大呼驚奇,完全想不到一個并不富庶的蘇北小縣,竟然有著規模如此之大、品格如此之高、可稱為宏大敘事的殿堂。這里有新石器時期的三里墩遺址、笪巷遺址出土的大型銅馬車等國家一級文物12件;還有清代皇帝詔書以及各種石片、玉佩、陶片、陶器等等,真讓人意外而又意外。然而最吸引我的,還是有關人物的兩則故事。一則是宋代漣水人嵇安(1189年—1262年)任沿海巡檢使時,創疏決法,組織民眾興修水利,發展農耕,賑濟流民,鄉人賴以活命者無數。還有一則是北宋趙概(995年—1083年),曾在漣水做過家庭教師,后高中探花入仕,天圣五年(1027年)調任漣水知軍,適逢漣水大饑荒,他力勸富人拿出糧食賑災,救活了無數災民,后為官清正,一直做到吏部尚書。
王義方的故事當然也在這里綻放著,更如一顆奪目的大星,映入我的眼簾。這里展陳的是他的第二次被貶:唐高宗顯慶元年(656年),王義方入朝任侍御史,相當于今天的紀委干部。當時是佞臣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掌朝政,有美婦淳于氏獲罪被囚禁在大理寺,李迫使大理寺丞畢正義將她放出,據為己妾。事情暴露后畢被逼身亡,高宗卻對李殺人滅口的罪惡不做追究,朝中百官無人敢言此事。唯王義方對這違逆天理、與君子之德和為官之道均不合的逆行,奮不顧身地站了出來。他已預料到這可能又會引來貶謫之禍,自身倒沒什么可怕的,只是老母必會跟著遭殃。前思量后權衡,他選擇了將實情直陳老母,在得到母親的支持后,連上兩個奏章,冒死彈劾。果然唐高宗選擇了包庇佞臣,并以誹謗侮辱大臣為由,將王義方貶到萊州,任七品芝麻官司戶參軍。奸臣惡吏們彈冠相慶。這一段往事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,為漣水這片土地上的道德人心豎起一個新的高度——知其正義是非,知其真善美假惡丑,知其道德廉恥,知其如何做人做官。
直到現在,漣水百姓們還在驕傲地說:在王義方身后的1300多年里,漣水不斷走出許多英雄人物,僅現當代就有辛亥雙烈張大卓、賈伯誼,北伐時期第一位中共漣水特支書記張獻,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縣委書記、烈士吳長來,抗戰三杰朱啟勛、朱啟杰、朱啟宇三兄妹,抗日志士張鴻貴……
今天,乘車飛馳在漣水大地上,河湖港汊似乎不那么多了,代之而來的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黃土地,上面茁壯生長的,不但有著蘇北幾千年綠油油的傳統農業,還有了神奇的人工智能工廠。在經濟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園,我們走進一條660多米長的白色走廊,透過明亮的大玻璃窗,我看見了一個電影場景里的魔幻世界: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廠房里,一只只白色的機器臂膀像神仙的大比武,有的運材料,有的裝零件,有的切割、整型、收納、整理,片刻不停,不知疲累,嚴絲合縫,一絲不茍,勞動態度既認真又負責。那么長長的像高鐵列車一般的車間里,只有三五個身著白尼龍工作服的青年工人在巡視,男孩女孩們輕移腳步,就仿佛晨霧彌蒙時漣河上飛翔的白鷺,飄飄欲仙,真美??!據說,近期又有3家智能工廠投資落戶漣水,這個昔日的蘇北貧困小縣,已經一飛沖天,2023年沖進全國百強縣之列了——這個是我最愛聽的,將心比心,想來王義方若地下有知,一定會手舞足蹈,連呼老母,一起為家鄉的福祉燃起三炷香。
終于找到鄉根
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,兩群漢子握手的一幕:操著淮安口音的是漣水的主人王大哥,操著卷舌普通話的是來自“遠在天邊”的海南客人王二弟。王大哥是王義方大兒子王承候一支的后裔,1300多年生生不息,分布在漣水及周邊縣域的已有3萬多人;來自海南的是王義方二子王承休后裔,繁衍至今也有兩萬多人了。
海天空茫,椰雨蕉風,生活在海南的王承休一支默默無聞,千年來極少為人所知,就連漣水的宗親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。但這支海南王氏始終銘記先祖王義方的教誨,傳承著他的優秀品德,以儒家思想為準則,仁孝禮義,忠節廉明,剛直慈悲,撫民安邦,一千多年間,陸續走出了裔孫王深及王存樹、王福銘、王源壽、王金趙、王周訖等一干子孫,他們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入仕的,雖然職位都在基層,但都像王義方一樣正直做人清廉為官,為百姓所銘記,有的甚至被后人尊崇,建廟祭祀,形成了二月六、三月一等傳統民俗節日,年年搞舞龍、秧歌、地方戲以祭拜。
在建立新中國的血雨腥風戰斗中,王承休后裔中也挺立出了不少烈士、志士、戰斗英雄。在建設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奮斗中,更多的共產黨員、道德模范、積極分子涌現出來,除了在各個崗位為黨和國家努力工作外,亦在做人、傳家及平時的社會生活中,帶頭踐行先祖傳承下來的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等中華傳統美德,熱心公益,見義勇為,扶危濟困,捐資助學,和諧鄰里,民族團結,見賢思齊,助人為樂……遼闊無垠的藍色大海見證著,金色耀眼的陽光沙灘見證著,蓊郁繁盛的綠樹紅花見證著,豐富多彩的動物植物見證著,黎、苗、壯、回、漢等各族同胞見證著,為建設“插一根筷子都能長成大樹”的祖國第二大寶島,他們一直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奉獻著。
特別難能可貴的是,盡管山高路遠,隔海相望,王承休后裔卻一直惦念著尋找自己的祖根。盡管時間已隔了千年,但他們模模糊糊地感覺先祖王義方的家鄉在江蘇淮安一帶,不忘記,不放棄,一代又一代鍥而不舍地尋找。這中間的過程,經歷了風云雨雪;經歷了地震火山;經歷了大洪水的沖刷;經歷了大干旱的劫難;經歷了兵荒馬亂的撕裂;經歷了餓殍橫尸的災殃;經歷了新中國的誕生;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實干;經歷了過去想也不敢想、夢也做不出的天堂日子,家家住新房,戶戶買汽車,人人用上了冰箱、彩電、洗衣機、電話、電腦、手機……這是真正的改天換地,滄海桑田??!
最后,鐵人也掉了淚,鐵樹終于開了花,他們終于尋到了自己的祖根。在老家漣水,他們感受著先祖生活過的土地。王義方給子孫留下了清正廉潔、忠誠仁義的榜樣,留下了家譜《鄉賢堂》等的教誨,處處令他們涌起無限感慨:血濃于水,血脈相承的中華傳統,真是源遠流長啊。
(作者:韓小蕙,系本報原領銜編輯,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。本版配圖均為資料圖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