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戶登錄投稿

中國作家協會主管

“龍行龘龘”背后的漢字史
來源:解放日報 | 許可  2024年02月09日07:28

前段時間,中央電視臺公布了2024年“春晚”的主題——“龍行龘龘,欣欣家國”。這里的“龘”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漢字,讀dá,意思是龍在天上騰飛的樣子。

那么,你知道“龘”的由來嗎?它因何被遺忘,又為何重新被人們熟知?你知道還有哪些和“龘”具有相似結構的漢字?這些生僻漢字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文字發展史?

從“龍”到“龘”

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,就有兩個“龍”拼合在一起的“龖”字。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《說文解字》把它解釋成“飛龍也”?!墩f文解字》是東漢時期的許慎所作,這說明漢代人已經開始使用“龖”字。

而從“龍”到“龖”的變化,也印證著中華民族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理解不斷深入。

有人提出,甲骨文的“龍”字,幾乎完全與“龍星”星宿的排布一致?!吨芤住で浴?,講到“龍星”的六種形態,而這六種變化的“龍星”星象與時節韻律相關,因此古人認為“龍”兼陰陽,而《說文》收入的“龖”字,就是能陰能陽的“龍”,在“飛行”過程中,實現“陰陽”轉換之貌。

成書于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字書《玉篇》中,又收錄了“龘”字,它其實就是“龖”的異體字,主要表現龍騰飛的樣子,寫三條龍還是兩條龍,在表意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。

而“龘”字的出現也與當時的歷史環境密不可分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紙張被廣泛應用,書寫材料的更新換代讓“寫字”成為了更多平民百姓可以觸及的領域,文化和文字普及程度有了不小提高,于是乎,漢字“異體”也陡然增多。

事實上,“龘”字至今仍不屬于現代漢語常用字和通用字,在《新華字典》和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中都找不到它。

不過,這并不影響“龘”被重新“啟用”。從上古圖騰到吉祥瑞符,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“龍”字已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,與“龍”相關的漢字也大多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吉祥印記。

漢字“變形記”

除了“龍行龘龘”,近年來上海東方衛視中秋電視晚會也以“朤月東方”為品牌。這個“朤”就是“朗”的異體字,指明朗、光亮。

從“龖、龘、朤”這三個字可見,會合若干相同的單字,表示一個和這個單字意思有關的抽象含義。文字學家把它們稱為“同體會意字”,主要有“二合一、三合一、四合一”幾種。

“二合一”的,有左右并列和上下層疊兩種。比如表示樹多的“林”、表示火光上騰的“炎”?!叭弦弧钡?,大多采用“品”字形方式結字,像是常見的“眾、磊、鑫、森、淼、焱、垚”等字。

還有這些年很多商家店招上喜歡使用“鱻(xiān)、羴(shān)、犇(bēn)、骉(biāo)、猋(biāo)、麤(cū)”,這幾個字都見于《說文解字》,分別表示新鮮、羊膻和牛、馬、犬、鹿奔跑的意思。

這些漢字,今天我們雖然乍看上去讀不出它們準確的讀音,但字形所要表達的含義是比較清晰的。這在認知上反映出先民思維復雜性和傳承性特征,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實載體。

但是,這種結構的字筆畫復雜、無法看出讀音,有時甚至連表意也不夠精確,因此逐漸簡化甚至消亡了。比如“轟”,以前寫成“轟”,共21畫,實在煩瑣,簡化字除了利用草書字形把將“車”簡省外,還用“雙”巧妙地保留了同體會意的構形。類似的還有用“聶”簡化“聶”字。

還有一些同體會意字則是文字訛變造成的。訛變,是文字形體在歷史變化過程中產生錯誤變化的現象。比如“棗”字,古文字里就寫成“棗”,即重疊兩個“朿”字,表示有芒刺的酸棗樹,簡化字里則用下面的兩點表示下方的“朿”字。歷史上,人們會把“朿”寫錯成“束”或者“來”。更有甚者,會把“朿”錯寫成“南”,出現“(上南+下南)、(圖1)”這樣的字。有偶然間見到這兩個字的人會笑稱,它們可以表示“我太南(難)了”或者“難上加難”的意思,其實它們就是“棗”的異體俗字而已,和“南”或“難”沒有一點兒關系。

圖1

懂生僻字不等于“有文化”

說到復雜生僻的漢字,人們很容易想到(圖2)(圖2)面的“(圖2)”字。實際上,“(圖2)”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“字”。

普通話里并沒有biáng這個音節組合,“(圖2)”也是臆造出來的圖形,它內部各個構件和面條的意思或這個字的讀音沒有直接關聯。這個“字”是和漢字有關的文化創意,以寄托人們對文字的崇拜,并加深對這一面食的印象,它本質上是民俗中常見的合體文字圖形。

圖2

過年期間,還有很多人會把“招財進寶”“五谷豐登”“日進斗金”“黃金萬兩”等吉祥話組成十分緊湊的圖形,通過幾個字之間相同筆畫的借用、簡省,把多個字寫在一個字位置里,遠看像是一個字,其實要分開讀成四個字。再比如“囍”,很多人把它叫做“紅雙喜”,基本只出現在婚慶場合,它們都是非常典型的民俗合體文字圖形。

古往今來,漢字的變化發展復雜多樣。無數文字的使用者創造出新的字符甚至圖形。但是,從秦“書同文”以來,古代中央王朝十分重視文字規范化問題。尤其是科舉取士形成定制之后,從法理上規范文字的使用,一直是中央事權,也是國家政權統一的象征。

秦早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就編訂了《蒼頡篇》等字書,頒布天下以供人學習寫字。東漢的《說文解字》則是第一次以字典的方式進行漢字規范化。

隋唐以后,由于科舉制度的形成和印刷術的革新,出現了研究標準字形的專書。如顏元孫《干祿字書》、張參《五經文字》、郭忠恕《佩觿》等。其中,《干祿字書》的成書目的就是避免科舉答卷時寫出錯別字、不規范的字。作者通過收集社會上的各種字形,確定規范字體,糾正錯誤,減少異體字。前面提到的很多俗字,正是借由這類書籍才保留下來的。

2013年,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的基礎上,國務院頒布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,表中收入8105字,并規定“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應以此表為準”,而字表以外的漢字,日常使用時應該盡量規避。

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“龍行龘龘”也好、“朤月東方”也罷,都只能算是漢字文化創意的成果,盡管它們都為推動漢字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貢獻,但并不能說不認識這些符號,就多么“文盲”,更不能因為認得出這種非規范字甚至不算字的圖形,就覺得自己多么“有文化”。

漢字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字系統,可它卻是唯一持續不斷發展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文字。漢字的發展歷程似乎也告訴我們兩個事實——

首先,漢字文化博大精深,像同體會意字這種古已有之的構形不僅反映了先民的智慧,也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情感。但很多字也已經被歷史所淘汰,我們需要尊重歷史的選擇。

其次,文字的總量會因為異體、俗體的增加而不斷豐富,民俗中還會創作各種以文字為基礎的圖形,但在教學科研、日常書寫中應規范使用漢字,我們需要分清具體情況,嚴格遵循漢字使用的規則和底線。

(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)

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好看_日本入室强伦姧_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_欧美中文在线播放你懂网站_丁香五月深情婷婷亚洲